如果說科學技術是時代之光,
那么科技工作者就是時代的“追光人”,
每一次科學探索,
都始于心中的一束光。
當升科技的科技工作者們,
長期扎根基層,
始終默默奉獻,
他們深耕新能源領域,
讓科技走進生產一線,
用科技開創美好生活。
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向廣大一線科技工作者致敬!
聚焦固態電池前沿方向 提供當升科技解決方案
我國在全球率先實施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略,目前已進入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下一代400Wh/kg以上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安全動力電池的迭代創新,關鍵在于固態電池及其核心材料的技術突破,而超高鎳專用正極材料正是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延長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的開發重點。當升科技新材料技術開發團隊,憑借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維,靶向聚焦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開發,迎難而上,聚力攻關,在固態電池專用正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等核心技術的設計研究方面實現了提前優勢卡位布局。
以奮斗者為本,扎根一線破難題。團隊成員長期駐扎現場,犧牲假期與休息時間,緊盯工藝設備全流程,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探索優化工藝技術,從配混、到塑型、再到燒結、破粉碎解離、包覆驗證……通過各環節精細把控,最終完成多項固態鋰電及鈉電聚陰離子材料的技術開發。團隊開發出來的系列產品覆蓋小型動力、動力、儲能等多種終端場景,在下游及終端性能優異,加工性能、壓實密度、電性能、安全性能等技術指標均具有競爭優勢,得到國內外客戶的廣泛認可。
以客戶為中心,主動作為開新局。面對復雜的產品需求,新材料技術開發團隊積極聯動市場銷售部門,頻繁拜訪新老客戶,確認產品開發核心限制因素,開展深度技術交流并定制開發。團隊承擔多個省部級固態電池攻關項目,成功開發出針對固態電池的超高鎳正極和固態電解質材料,性能獲得固態電池龍頭企業高度認可,搭載360Wh/kg級動力電池并實現裝車試運行,將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新材料技術開發團隊,始終堅持以結果為導向、以目標為中心、以價值為引領,扎根基層,融入組織,敏而好學,學而好思,思而成技,努力為下一代高安全、高比能電池發展貢獻當升力量。
不忘初心勤鉆研 奮斗讓“鋰”想成真
張杰,當升科技(常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工藝技術部副經理,2019年加入當升科技,從加入當升的那一刻起,他就暗下決心:堅守初心,堅持鉆研,全力投入科技創新,助推新能源領域鋰電正極材料高端化發展。
張杰畢業于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懷著對鋰電行業的滿腔熱忱,碩士期間就與“鋰”結緣。入職當升后,他從設備選型、工藝優化,再到工廠的智能化運維,扎根現場,奮戰一線,用行動詮釋初心使命。2020年,在常州當升第一個車間調試期間,面對新工廠、新產線、新設備、新員工,張杰無所畏懼、干勁十足,帶領產線調試團隊夜以繼日地奮戰在一線,如期完成產線調試工作。產線調試工作得到領導高度肯定,個人能力素質不僅得到了充分展示,團隊作戰能力也在磨合和錘煉中得到大幅提升。
入職至今,張杰個人發表科技論文3篇,申請專利2件,主導完成1個一級項目、3個二級項目、15個三級項目、2個四級項目。同時,他帶領工藝的小伙伴們先后完成常州當升五個車間的量產調試,連續四年獲得當升科技優秀團隊,個人多次被評為優秀員工、優秀干部和企業標兵。
“閱己,越己”,是他常說的一句話。他干一行愛一行,不忘初心,勇于創新,因為他始終相信“不給人生設限,才能活出精彩”!
鉆研鋰電工程技術 貢獻當升“新”力量
潘祖榮自加入當升科技鋰電工程技術研究以來,積極投身鋰電行業的迅猛發展和技術變革潮流,既胸懷夢想,又腳踏實地,不斷尋求在LFP產線和設備專業度上的創新和突破。
擁抱技術趨勢,保項目全面落地。作為設備工程師,潘祖榮緊盯項目建設的技術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深入攀枝花LFP項目一線,按照高標準的三元產線要求,全面優化產線設計,遴選最適合的設備,更好地服務現場。他合理布置工序段設備,優化輸送距離,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有效保護了產品形貌。他快速響應,及時處理建設過程中的施工問題,確保了項目質量和進度,為創造“當升速度”貢獻力量。
提高專業深度,促技術降本增效。項目建設過程中,他通過運用兼顧成熟且大產能設備、優化工藝流程等措施,降低建設成本;通過選用節能、高壓電機,變頻控制等,有效節省運行成本。潘祖榮帶隊完成常州研究院項目中試線生產的配合及技改工作,通過工藝創新,核心指標得到大幅提升,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
專注細節改進,解生產實際難題。為進一步提高已有產線整體效率,他反復設計推敲,通過優化裝置、改進工藝,不僅實現了關鍵指標的大幅改善,而且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
潘祖榮“以夢為馬,深耕技術”,以實際行動書寫了當升科技工作者聚力創新的生動故事,贏得了各方的認可和贊譽,樹立了為當升科技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來稿單位:新能源材料研究院 鋰電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院 常州當升